其他
观点速递!“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2015年会”大会致辞及报告
第一,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发展重大意义的认识,进一步形成“在保护中更好地发展,在发展中更好地保护”的共识。
第二,加大研究力度,通过学术研究对名城保护的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起到有效的支持。
第三,突出重点、创新发展,真抓实干。一方面,要进一步健全法规政策,加强监督,加大惩处的力度;另一方面,要深化部门协作,引导公众参与,调动全社会力量推进名城保护。
阮教授首先指出,中国的城市与建筑长期受封建儒教文化浸润,从内到外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因循,有着丰富礼仪制度和文明教化的鲜明表象与痕迹。北京故宫、丽江木府、山东孔庙等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上都反映了严格礼仪制度。传统礼仪场所和设施应作为重要文化遗产得以发展和延续,不应仅作为观赏、旅游的对象,更不能因其缺乏具体的使用价值,或是妨碍城市建设而被拆除。此外,阮教授特别强调应注重文化遗产周边历史环境的保护,在城市建设中,应尊重祖先礼仪,避免破坏传统历史格局。
阮教授认为,中华民居创造了家庭阖家欢聚的礼仪空间,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我国各地民居均为“合院式”,这种布局形式不仅具有安全、保温、隔热的优点,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主尊有序、男女有别的礼仪空间形式,蕴含着中国人以家庭为核心的“阖家和睦、敬老爱幼、敬天畏地、尊君爱国”礼仪观念。在乡村,这种观念还扩大到家族、宗族、村落。村庄里的祠堂、私塾、书院等公共建筑,反映了中国传统耕读文化,呈现了“孝道、睦邻、爱家、爱乡、有文化、重道德、懂礼仪”的中华民族精神。阮教授强调,近年来城市中大规模的拆迁建设,极大地破坏了传统人文礼仪所依存的物质基础。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就是保护中华民族文化的根蒂。
最后,阮先生结合在江南古镇、扬州、上海等地的实践和考察指出,在发展中守护城乡遗产,留住“乡愁”,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同时,又不失去民族文化传统的必由之路。“乡愁”中包含着家乡祖辈留下的亲情关系,而古老建筑及周边的场所环境则是重要的依托载体。而要留住“乡愁”,政府不能大包大揽,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引导群众以多种方式自发地投入到保护工作中。
首先,郭旃副主席明确了文化景观与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复合遗产的关系,指出文化景观属于文化遗产,一般不单独构成自然遗产和混合遗产。日本富士山、元上都遗址、福建土楼、开平碉楼、五台山等很多文化遗产具有文化景观属性,却由于价值认识不足或保护管理复杂等诸多原因,作为单纯的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大运河等文化线路,云南丽江古城、苏州历史城区等历史城镇同样具有文化景观的属性。
郭旃副主席进而介绍了文化景观的类型:第一类是人类刻意设计及创造的景观,第二类是有机演进的景观,其中又分为残遗(或化石)景观和持续性景观;第三类是关联性文化景观。而具体的文化景观,可能同时具有三种特征。
郭旃副主席强调,文化景观的选择依据包括突出的普遍价值、在特定地理文化区域中的代表性以及体现这些地区核心和独特文化元素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一定尺度、规模、范围,富有特点或审美价值的自然环境;2)成体系并且是独特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框架和要素组合,及其与环境的完美和谐或极具特征的相互组合;3)文化多样性的独特代表;4)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以及可移动文物的体系特征;5)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而在具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全球突出普遍价值和区域的、国家、族群局部价值的冲突。
最后,郭旃副主席指出,文化景观作为活态遗产,面临着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诸多问题与挑战。在保护工作中,需要遵循《世界遗产公约》中的“5C”战略,培养专业人才队伍和机构,广泛发动群众参与的具体保护工作中来。
张兵总规划师首先指出,过去33年间,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得到逐步的完善和发展,衍生出不同种类的文化遗产,在整体保护行动中,对历史环境的保护是其中的重要内容。然而,针对不同遗产的“分类保护”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保护体系的不断发展及实践领域的拓展,在认识方法上应当从“分”走向“合”。在此基础上,张兵总规划师提出“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在理论和技术上强调“文化板块”的全面保护、整体保护的意义。
在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保护的规划工作中,张兵总规划师提出了以下三点重要内容:
第一,重新认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价值。以贵州贵安新区为例,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富集、自然风景资源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呈现多样性和丰富性。这些遗存的价值因遗存高度集聚而具有了超出个体之和的价值。
第二,关注我国“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浙北大运河沿线的城镇群中,运河航道与漕运状况的变迁影响着周边城镇的兴衰,城镇聚落的空间分布与功能地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相互叠加形成现状城镇群体,在运河网络上形成3个层次的聚落结构体系。安徽省黄山市黟县中有着农耕文明滋养下的城乡历史聚落,自然景观、农业生产与村镇空间布局的物质形态浑然一体,密不可分。黟县境内拥有皖南地区规模较大,田园生态环境保护完整的盆地,盆地内呈现出文化遗存等级高、数量多、且空间集中的特点。张兵总规划师强调,关键是研究历史遗存中的相互关联性,揭示聚落的网络特征。
第三,深入研究“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网络保护方法。张兵总规划师以黟县的规划实践为例,提出以下工作方法。首先,应加强对“网络保护”的研究,深化保护发展策略和措施的研究,以提高“整体保护”的水平;其次,在既有的保护工具和制度基础上,制定整体的、综合的保护框架,重新认识和评估这类“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价值,研究和确定“文化板块”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最后,在规划管理中完善和健全“多规融合”的政府管理体制,用更综合、更有效的政策工具来实现保护的目标。